在线学习人人通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中教育现代化校园网的重要性

在我国,网络之于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经过20多年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教学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已由简单应用走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要素已经发生深刻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大部分学校已经建成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校园网络,实现了校园办公、教务管理、宣传、选课等教学辅助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现在看来,这种网络服务仅是教育的辅助手段,并没有改变教育本身的东西,是传统的教育信息化。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互联网+”这一理念从2012年提出来到现在一直被外界广泛关注。当“互联网+”遇到教育的时候,互联网对教育的变革作用也体现得很明显。“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思想和模式,利用新IT的手段,如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与教育深度融合,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实现教育模式的彻底变革。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从根本上重构和升级现有的校园网络,从硬件和软件上与“互联网+教育”的需求相适应。

一、普通高中对现代化校园网的需求

现代化的校园网,就是能满足“互联网+教育”需要的网络。鉴于高中学校的特点,对现代化校园网的需求既不等同于大学的需求,也有别于小学和初中的需要。因此,在有限的经费下,以颇具前瞻性的设计规划搭建校园网的框架,在经费投入方面量入为出的原则,依据高中对“互联网+教育”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现代化校园网就显得相当重要,经过对学校管理部门、各学科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走访调研,最后将现代化校园网的基本需求归纳总结为四条。

1.实现学校高效管理的变革需要

对普高学校管理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四个部门,即行政办公、教务、学生处和总务后勤。尤其以前三者为重。各部门对现代化校园网的需求如表1所示。

从以上各部门的需求可以看出,有的在传统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就可以实现(如网站宣传、办公、人事等系统),有的是需要移动网络的支持才能完成(如移动教学、电子校徽、个性化学习等)。这些对校园网的需求在传统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将越来越无法满足。这些随着互联网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提出的更高端的需求,对网络的带宽、信息点分布密度、接入方式和管理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实现教师与学生“全天候无障碍”交流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信息化下,没有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师与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能够“零距离”交流(大多数时间还是单向的),其他时间基本上是“不可见”的,更谈不上互动交流和个性化指导了。在“互联网+教育”的条件下,就要拆掉这堵看不见的墙,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实现课内外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全天候按需互动交流。

3.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需要

20153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 7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的重点行动是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服务模式的变革。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教育更加均衡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这一切,实质就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具体到学校课堂教学,“互联网+教育”可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大大提升教学素养,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些都将促进教学活动更具有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的特点。

4.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信息化,仅是在教师授课手段上的体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无法解决。比如,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外拓展学习的需求,上课没听懂想在课下多次自学等。“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确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际上,以上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与我们国家“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是完全契合的。即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等。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现代化的校园网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