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人人通
学生成长
-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在这粽香四溢的季节,随之而来还有几许忧思。因为一到这个时候,总会想起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这件事,就如一根鱼刺卡在喉咙,吐不出,咽不下。韩国一年变着一个法口气越来越大,从教科书宣称“哺育黄河文明”到“端午祭”、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再到号称“金属活字印刷”起源国,再到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就连中国历史名人孔子和李白也要抢了去,对国人的触动不可谓不大,警钟不可谓不响。再回头看看我们的孩子,知道圣诞节不知道端午节,知道肯德基不知道粽子,知道老夫子而不知道孔夫子,知道四大天王而不知道四大发明;就连以前课余捉迷藏、滚铁环、跳皮筋等传统校园游戏也换成了电脑游戏;作文写不出来一“Google”什么样的都有;除了“美猴王”还停留在书桌边缘之外,奥特曼、日韩漫画、脑筋急转弯、《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系列之类成了孩子课外阅读的主流;高考零分作文近年成了新宠,谁都可以乐此不疲地挤进来凑凑热闹;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诗佳句被演绎成了“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蚊子死不了” 、“人生自古how many,何必苦苦study,好玩的网站go to see,考了egg也happy”等另类童谣……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正面临着断层的危险,孩子们正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如果说韩国抢注对我们来讲是耻辱和警示的话,那么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则源于传统教育不够,这个责任应该由教育者来承担。不是吗?当我们感觉现在越来越没有过节气氛的时候,是不是发现许多东西都不用亲自做了?孩子不懂历史不要怕,电视上天天充斥着古装连续剧,殊不知这些“混淆年代,服饰不准确,经常歪曲历史”的戏说误了下一代;孩子字写不好不要紧,不是有电脑吗,不仅速度快而且打印出来更整洁更美观;不会算账不打紧,计算器比算盘快多了也准多了;春节对联不会写不算啥,大街上随处有卖的,难怪家家户户贴上了“春回大地光景美,人逢盛世喜事多”、“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统一的印刷联;粽子不会包没关系,商店里应有尽有,什么陷的都不缺,既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粽子就这样慢慢被商业化、被节日化、被礼品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跟着一样样退出历史舞台,渐渐在“司空见惯”中淡出视线,成为遥远的记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弘扬民族艺术,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源泉。我们仅有危机感还远远不够,而是应该承担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否则当惊呼我们的精神家园一片荒芜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
“节日是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机,因为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过,“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应该被重新发现、认识并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滋养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自尊自信的甘泉。”那么如何利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
读一读。诵读经典是沟通孩子心灵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途径。且不说《四书五经》是读书人必读的书目,就是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立身扬名的《孝经》、《弟子规》、《女儿经》、《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启蒙教育读物,也是所有孩子必须要耳熟能详的典籍。因为这些古书典籍均是修身养性之学,道德教育之津。可以分年龄段从《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笠翁对韵》、《论语》、《老子》、《庄子》这些国学教育经典诵读入手,让孩子在诵读中与圣人牵手,在书香中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比如,对喜欢挑食的孩子,可以引用《弟子规》上的话“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进行教育。 再比如,利用经典古诗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对孩子进行惜时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进行爱国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进行勤勉教育,“寸草尚报三春晖”进行感恩教育等等,用传统诗词文化打亮孩子生命底色。端午节可以和孩子们在一起诵读《端午》、《端午日赐衣》、《端午武成殿宴群官》等历代端午节诗词,引导孩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育孩子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讲一讲。坐下来给孩子讲一讲父辈的故事,甚至更久远的家族故事,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在这样一个时间历程里,到他这个点,他应该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讲一讲各种节日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让孩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文化气息,使其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对春节、中秋等节日,应拓展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等内容,充分体现家国情怀;对清明、重阳等节日,应拓展以不忘根本、敬老爱幼等内容,充分体现感恩图报的品质;对端午节,不仅让孩子了解民族习俗的特色,更要让孩子传承屈原的爱国忠贞的气节和情操。拿端午节来说,《中国风俗辞典》就对端午节形成发展作了概括。总起来讲,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保健卫生节,它不仅包含着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意义,还被赋予了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诸多文化内涵,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盛大节日。此外,从深层文化角度来看,端午节还蕴含着我们的先辈对天、地、人以及身心融和的感悟、调和、调适的精神文脉,它是多元文化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精神力量。通过给孩子讲解,让他们了解划龙舟、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饮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提高孩子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
画一画。画一些京剧脸谱为图案的书签;画一些春节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清明前后放风筝等民俗图案,画一画灯笼上的图案,画一画皮影戏上的人物,画一画课文中的历史人物,画一画以中国名胜古迹、祖国特产等为主题的墙饰,画一画《西游记》、《小哪吒》、《大角牛》等动画片的卡通形象,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玩一玩。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去看看地方戏,逛逛世博会,参加参加运动会,排练演出一些历史模仿剧,做一些放风筝、智力七巧板、棋类、九连环、猜灯谜等传统游戏,继承一些好的传统文化,让孩子在玩耍中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受到良好的熏陶。专家列出了十二大类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游戏:一、角抵游戏(摔跤、拔河);二、斗戏(斗鸡、斗蟋蟀);三、棋类游戏(围棋);四、射类游戏(弹工、射箭);五、球类游戏(蹴鞠);六、水戏、冰戏(游泳、钓鱼);七、养类(蝈蝈);八、杂类游戏(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玩陀螺、竹马);九、嬉戏类(捉迷藏、过家家);十、手戏(捉中指、手影、手指画人);十一、吹戏(吹龙、吹肥皂泡);十二、院戏(立鸡毛掸、捞小尾巴鱼、拍叶儿响、丢手绢、卷白菜、找朋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玩、乐一乐,翻晒一下童年的欢乐时光。
做一做。让孩子们学习一些传统工艺,比如剪纸,比如制作脸谱,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传统,了解民俗,感受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端午传统习俗,专家给出如下建议:跟孩子一起列一张端午节采买清单,讨论端午节家里需要些;带孩子到市场采买应景的粽子、时鲜蔬果、花材(如菖蒲、艾草)和香包饰品等,让他在采买的过程中,在熙来攘往的热闹街上,感染过节的气氛;带着孩子在大门边或屋檐下插上菖蒲和艾草;带孩子一起包粽子、做香包;带孩子尝尝各种口味的粽子;带着孩子一起去看龙舟赛;给孩子讲讲端午的典故。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只要你多用点心,相信孩子就能感受到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端午佳节滋味了,更关键的是,还可以让孩子在中国独有文化情怀的“浸润”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
-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养育了十三亿斗志高昂的炎黄子孙,经历了百余年的磨难,受尽耻辱,受尽嘲笑……今天,终于成就了一条金光闪闪的东方巨龙!
中华文化不计其数。有古色古香的陶瓷,有号称“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还有远近闻名的四大发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传承了许许多多的传统民俗。而到现在,那些曾让人期盼的传统节日却变得如同白开水,平淡无味。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那一天,村里便热闹了起来,一眨眼的功夫,村子中间的路上便挤满了人。有舞狮子的,有扭秧歌的,还有一些小商贩在街头叫卖。小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花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老人们聚在一块,纷纷坐在石凳上谈论天南海北。
中秋节,爸爸会和家人一起吃香甜可口的月饼,赏皎皎圆月。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如今,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开开心心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随着潮流,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中国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逐渐被人淡忘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难道就这样袖手旁观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去饭店大吃一顿,吃饱喝足后,守在电视机旁边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唉,怎么一点儿年味都没有呢?”中秋节,皓月当空,又有谁还会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抬头赏月呢?由此可见,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悄悄地向我们挥手告别。
中华文化是无数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与中华文化贯穿始终。因此,继承和弘扬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徐多措并举。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倡议大家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是属于这个世界。让我们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吧!
-
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可见,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
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更为丰富、更加多样。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
传承正中文化,共建精神家园,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天年》了解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民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历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国为什么是文明古国之一,知道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兴趣。
二年级时开始背诵《三字经》。《弟子规》里面讲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师长之道,兄弟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等等君子处世之道。以及我们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态。,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让我领略一番中华五千天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魅力。接着我又阅读过《论语》。《大学》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读本,虽然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但从里面能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厚底蕴和内涵!
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改革开放的浪潮冲淡,所幸的是现在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比如我们的小学课本就增加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课,这样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能厚的兴趣,不自觉的翻开书籍和字典查阅。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任务!
-
当今社会,人们所发出的无限感慨都是世人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勇于担当等朴素的帮扶意识,更没有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回报他人的感恩意识。这是社会和时代必将面对和改善的话题!
作为一名“75后”青年,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触并不相同。
在我的年幼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就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于是《我的中国心》《歌唱祖国》等歌曲成了我每次聚会必唱的保留曲目。
尽管当时年幼,也可能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的意识告诉我,追求“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少年时期的传统文化便是课本中一件件爱国主义催人泪下的故事,更是老师和同学口中孝敬父母、热爱老师、团结同学、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难忘经历。
无需渲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便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旋律,于是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也成为了当时每一个有志青年最大的梦想。
青年时代的意识中,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时刻保持一颗真诚和善良的内心,去接触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于是思想中增添了一丝沉稳、一份感恩、一份担当。
正是这份感恩,这份担当,促使我走出家门,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因为只有领悟别人所给予我们的美好,才会明白传统文化教育才是真正中华文化的精髓。
正是这份感恩,这份担当,促使我努力找寻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为只有找到了自己思想意识错误的根源,才有机会对症下药。
正是这份感恩,这份担当,促使我在面对社会不公的时候,能够理性、客观、公正的坦然面对。进而明白人生成长之不易,看清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于是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与坚持的原则和信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变成了我此刻的念想,亦成为了我今生永不改变、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
从童年到青年,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支催人奋进的火炬,在我的心中熊熊燃烧。它由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坚持,甚至升华为信仰。
一个人如果没有承担社会责任之心,爱护他人之意,那么无论再优秀,都将从孤立走向无缘或者迷失。
因此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可以不同,但绝不应该是没有或者缺失。
事实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种人类优秀的精神、品德与素质,在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是大力倡导的,从来都不曾忽视。
以近日一位被西方恐怖分子杀害的日本47岁的独立记者后藤建二为例,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媒体,但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车臣、阿富汗、伊拉克等多个被战争或者冲突蹂躏过的一些国际上动荡的国家或者地区进行采访报道。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能够把那些动荡地区的信息传递给世界,那么就有可能促成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真的那样,他认为他的工作便是成功的。
他还说过:“是那些普通人生活的脚步把他引向危险的地方去做报道。”但实际上促使他把自己的事业做到极致的真正原因就是留存于他内心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个人良好的素质。
因此,才有了他置生死于度外,怀着人道主义精神,深入虎穴去救助他人的英雄壮举,他的离去,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整个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的光荣。
实际上,每一个国家,都有那么一些人,凭借别人难以想象的勇气、热情和坚持,在践行着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因此说我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学习古代的、现代的,还包括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思想、精神,还有优秀的文化。
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传统文化教育正在逐渐的削弱,严重的缺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做新时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素质公民,尽管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可能充满艰辛与荆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讲究方式方法,勇于实践,相信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会越来越纯净,越来越清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花也一定会开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期待并努力!